2015年05月09日 星期六

来源:中国地质科学院 发布时间:2019-04-25

  2019年4月22日,在第50个地球日之际,院第三、第六党支部联合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活动邀请了原地矿部科技司副司长、地科院常务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文津同志作了“坚决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开创地质科技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新局面”的讲座。深部中心副主任马岩同志作为支部成员与其他20多名党员一起现场聆听了赵文津院士的报告,讲座由第六支部党支部书记刘志伟同志、第三党支部书记纪占胜同志共同主持。

  首先,赵文津院士回顾了上世纪50年代在西南地区为国家寻找当时急缺铁矿时“重走长征路,为国家寻找大铁矿”的经历。他用真实的人和事展现了与同事们急国家所急、想国家所想、舍小家为大家,不畏艰险、克服病痛、扎根一线,团结拼搏、探索创新、不找到大矿誓不收兵,攻克技术难关的感人事迹。其次,介绍了上世纪70-80年代在地矿部科技司和地科院从事科技规划和管理的工作历程。工作中赵文津院士坚持群众路线,深入基层调研、尊重基层首创精神,组织多期地质科技管理培训班,通过总结经验提高系统管理水平,开创了地质科研工作和国际地质合作的新局面。最后,作为一名老党员,赵文津院士向支部全体党员表达了新时代对党员的要求以及提高科研人员科技创新能力的迫切性。

  赵文津院士在长达两个小时的发言过程中,思路清晰,风趣幽默,娓娓道来,结合多年科研工作和科研管理的经验体会,以案例解剖形式,为支部成员介绍当前地质科技创新重点关注的四大领域:资源能源安全、地质灾害与防灾减灾、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全球变化的有关思考和认识。他引用温家宝总理的话“一个民族只要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引导大家要思考科技创新工作要解决什么、成果怎么评价和如何转化应用。一是科技创新工作要突出任务和需求,要站在世界科技前沿、国家发展需求的角度去思考解决什么问题,这样才不至于科技工作盲目和落后。过去的经验是任务带学科,今天是强调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包括学科发展的需要。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设想和“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强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这是党和国家提出的新任务和新要求,对地质人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新机遇,大家要多思考。二是科技成果评价与转化需要解决成果供给谁用、怎么用的问题。科技成果转化需要注意成果在整个产业链中的位置,成果的性质。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地质科技成果更多地表现出信息属性,地质信息类成果是应该鼓励全社会共享的,发挥成果的最大价值。

  赵文津院士勉励青年科技人员珍惜当前大好时机,艰苦奋斗、锐意创新,在国家资源能源、灾害防治、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地球系统科学建立、深地探测技术等方面建功立业,努力做出突出的贡献。他勉励青年科技管理干部要不断学习和总结,创造性地工作,不能被动的执行;努力养成站在更高的层次考虑问题、寻求解决方案的习惯,要倾听一线科研人员的心声,善于发现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和积极寻找问题的解决办法;集思广智,厚植科技创新的土壤,营造良好环境和氛围,切实推动党和国家政策的落地,助力一线科研人员的创新创造。赵文津院士还向第三、第六党支部的公共书架捐赠了他撰写的《地质科技管理要论》。

  与会各位支部成员反响强烈,深受鼓舞,增强了工作信心和创新动力。与会各支部成员积极讨论。马岩同志代表院党委向赵院士表示感谢,对以管理部门为主的第三党支部和以科研业务为主的第六党支部针对共同关心的话题联合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党员教育活动的形式给予了充分肯定。第三支部副书记张海波同志现场解答了科技人员提出的问题,并介绍了科技成果转化的有关政策和当前形势,提出了做好成果转化的建议:一是领导重视;二是完善体制机制;三是各部门积极配合,梳理科技成果与技术服务板块;四是明确成果转化的远期目标。王博同志建议加强成果转化方面的政策宣贯,希望完善人才和成果评价标准、配套制定灵活、可操作的人才激励机制,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环境。与会全体党员一致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已经进入新时代,地质工作面临着新形势和新任务,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向地球深部进军是我们必须解决的战略科技问题”的重要指示,牢记地质前辈的殷切期望和嘱托,继承老一代地质工作者“三光荣”传统,发扬“李四光精神”,深入践行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提出的“责任、创新、合作、奉献、清廉”的新时代地质工作者核心价值观,在院党委的坚强领导下,艰苦奋斗,开拓创新,抓住当前难得的历史机遇,紧紧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国际地学科技前沿,扎实推进我院地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工作,为承接深地探测重大项目,建设国家深地探测中心,建设国家级科研平台创造良好条件,向党和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