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5月09日 星期六

来源:中国地质科学院 发布时间:2019-02-27

  2019年2月20日,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深部探测中心2018年度科技成果交流暨研讨会在院京区科研实验基地召开。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成员、中国地质科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严光生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成善、侯增谦、高锐、杨经绥,地调局有关部室及油气中心领导张生辉、辛后田、郝爱兵、周新桂,地科院各所领导陈仁义、邢树文、齐亚斌、彭轩明、张智勇、胡茂焱,以及深部中心首席科学家董树文,科学顾问黄宗理、乔德武等专家学者出席会议。

  严光生书记首先致辞并感谢各位院士、专家的到来,期待各位院士、专家对地球深部探测中心2018年度科技成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支持地球深部探测中心取得更好的业务发展。

  本次交流研讨的科技成果,是地球深部探测中心各研究室择优推荐的,代表和覆盖了中心的业务研究方向和一年来的主要科研成果。陈宣华、严加永等14位科研人员对2018年度取得的科研成果进行了汇报,院士、专家对科研成果进行了详细点评,指出了存在问题,并给出了下一步研究的重点方向和意见建议。各专家学者根据科研成果汇报情况,对14项科研成果进行了排序,评选出3项院2018年度优秀科技成果,分别是:陈宣华研究员团队取得的“祁连山和天山深部结构及资源环境效应”成果、史大年研究团队取得的“华南及邻区深部结构层析成像研究”成果和孟贵祥研究团队取得的“穿透性探测技术在覆盖区基础地质调查中的探索研究”成果。

  陈宣华研究员深部地质调查团队在“祁连山深部结构探测与资源环境效应”研究中取得重大科研成果,揭示祁连造山带全地壳深部结构,发现祁连山北缘大规模逆冲推覆构造和飞来峰之下的油气显示,提出油气勘查新的远景区,揭示祁连山北缘活动的隐伏逆冲推覆构造,为河西走廊地区地壳稳定性提供了新的认识。

  史大年研究团队在“华南中生代陆内成矿作用及深部过程研究”中,开展了华南地幔结构的天然地震远震P波和S波层析成像的研究。初步结果显示,华南地幔过渡带及其下地幔仍然存在一个很强的低速异常带,该异常可能与中生代古太平洋俯冲在核幔界面触发的温度扰动及地幔柱过程有关。根据这种空间上的对应关系,研究推测,华南中生代岩浆和成矿过程可能与古太平洋俯冲触发的地幔柱过程有关。

  孟贵祥研究团队致力探索和发展多尺度、多参数、多方法互约束的综合探测推断解译方法技术,提高地质推断解译的可靠性。在《准噶尔成矿带浅覆盖区铜多金属地质矿产调查》实践中,初步形成了浅覆盖区1:5万基础地质矿产调查基岩地质填图技术,提出6处找矿靶区,划分出2个找矿远景区。

  会议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副院长吴珍汉、地球深部探测中心副主任马岩主持。院学术委员会成员、地球深部探测中心全体业务人员,院办公室、组人处、科技处、科技创新协调处、成果转化中心、实验管理处等人员参加了会议。

  通过本次交流暨研讨会,地球深部探测中心科研人员向关心深地建设的专家学者们介绍了科研进展,得到了支持和肯定,同时加强了中心的业务联系,会议达成了预期效果。

会议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