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5月09日 星期六

来源:中国地质科学院 发布时间:2017-09-14

 

95-8日,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西北地质调查项目办组织专家,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副院长骆庆君担任组长,地球深部中心副主任马岩任副组长的检查组对祁连-天山深部地质调查项目进行了野外中期检查。

专家组听取了项目负责人陈宣华研究员的总体汇报和四个下属子课题以及中石油、中石化野外物探队的进度汇报,对项目组的野外工作情况、地球物理实测现场、实物工作量进行了检查、核查,现场开展发现问题、意见征询活动。经过4天的质量检查,专家组一致认为项目组发扬了艰苦奋斗的作风,在祁连山区,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了任务计划,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安全生产方面准备充分,意识到位,是一支精干、实干、肯干、能干的团队。

2017年,项目组在陈宣华、邵兆刚研究员、熊小松博士的带领下,由10余名中青年业务骨干和数十名中石化、中石油职工组成的物探队伍,自5月底开始在祁连工作区开展了野外工作。通过廊带地表地质调查、遥感解译、大地电磁测深、深地震反射剖面测量和宽角反射与折射地震测量,项目组基本查清了地球物理探测廊带区域地质结构与构造演化。并取得如下进展:

一是确定了南祁连宗务隆山构造带蛇绿岩套的发育,以及三叠纪宗务隆有限洋盆与中祁连以及南、北祁连广泛发育三叠系之间的关系;实测验证了三叠纪盆地多阶段生长地层序列与印支运动构造变形的存在。二是新近纪柴北缘乌兰盆地是新生代印度-亚洲大陆碰撞显著远程效应的重要记录,具有褶皱翼倒转和生长地层发育特征,多阶段构造挤压与逆冲断层的发育一直持续到第四纪。三是对2016年采集的北祁连-河西走廊盆山结合带深地震反射剖面进行了精细处理和构造解释,揭示了复杂的地壳结构与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四是初步建立了构造高差分析的技术方法,提出了构造高程的厘定与估算方法,给出了计算公式,并进行了初步应用。五是深地震反射剖面测量完成了工作部署、系统试验与折/反射大炮的钻井工作;完成了地震测线环保评测。六是柴北缘-巴丹吉林沙漠南缘大地电磁测深剖面给出初步反演结果,显示了各个块体之间的深部构造关系。七是撰写了题为“翻越祁连山”的诗歌形式科普文章。培养毕业硕士生1名、博士1名、博士后1名;发表学术论文1篇,正在撰写1篇;初步形成深部地质调查与深地探测创新团队1个。

在野外检查期间,骆庆君副院长代表中国地质调查局总工程师、中国地质科学院党委书记、深部中心主任严光生同志对项目组表示衷心慰问,鼓励大家做好工作,出更大成绩。骆庆君强调,由于祁连山区已进入雪季,环境和野外任务更加艰巨,一定要做好风险防控与联系预案工作,保障安全顺利地完成2017年任务;项目组要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向地球深部探测进军是我们必须解决的重大科技战略问题”的号召,把握中国地质科学院转型发展、体制创新的契机,出好成果、出大成果,为承载国家地球深部探测重大使命做好前期成果与经验积累,做出我们地质人应有的贡献和奉献。

 

 

 

项目负责人陈宣华研究员在现场为中国地质科学院副院长、质量检查专家组骆庆君组长介绍地质与廊带地质填图情况

 

 

专家组副组长、地球深部中心马岩副主任带队检查大地电磁野外观测情况

 

 

专家组与项目组部分成员合影

 

专家组进行室内资料检查

 

 

项目组青年骨干王增振博士在海拔3800米翻山登高取样

 

祁连山野外虽风光秀丽,但路途艰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