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5月09日 星期六

发布时间:2017-04-08

  应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国土资源部成矿作用与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田世洪、李延河研究员的邀请,美国华盛顿大学滕方振副教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朱弟成教授于7月7日下午对资源所进行了学术访问,并分别带来题为“Tracing crust-mantle cycling by using magnesium isotope geochemistry(通过镁同位素地球化学示踪壳-幔相互作用)”和“印度-欧亚大陆碰撞过程和冈底斯山脉的隆升”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王宗起副所长主持,地质大学(北京)、资源所、地质所部分科研人员及研究生共40余人参加了本次报告会。

 

  在地科院新综合楼三楼资源所报告厅,首先由滕方振副教授作了题为“Tracing crust-mantle cycling by using magnesium isotope geochemistry(通过镁同位素地球化学示踪壳-幔相互作用)”的学术报告。报告中,滕方振副教授首先介绍了镁同位素地球化学性质、镁元素在地球中的分布、各地质端元的镁同位素组成;然后,详细介绍了镁同位素在克拉通榴辉岩和岛弧熔岩中的应用;最后,进一步介绍了矿物间平衡镁同位素分馏以及扩散动力镁同位素分馏。

 

  随后,朱弟成教授作了题为“印度-欧亚大陆碰撞过程和冈底斯山脉的隆升” 的学术报告。该报告包含5方面内容:板块运动的驱动力、陆-陆碰撞过程与岩浆响应的关系、印度-欧亚大陆碰撞的时间和过程、冈底斯地壳增厚的时间和过程以及冈底斯山脉隆升的时间和机制。

 

  报告结束后,与会人员就感兴趣的科学问题与两位专家分别进行了详细的探讨和交流。

 

  滕方振副教授:曾任职于阿肯色州大学、现任职于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2006-2007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和自然历史博物馆做博士后研究工作。2001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获学士学位;2005年毕业于美国马里兰大学,获博士学位。通过非传统稳定同位素(锂、镁、铁、铜、锌),使用高分辨率MC-ICPMS仪器,主要研究大陆地壳组成与演化、壳-幔相互作用以及太阳系起源与演化。迄今为止,他发表了超过60篇期刊论文,包括Science, Nature Communications, PNAS, GCA, EPSL, Geology等等。他是美国矿物学会Fellow(会士),获得2014年美国矿物学会MSA奖、2015年华盛顿大学指导大学生杰出奖、2012年阿肯色州大学Robert C. and Sandra Connor奖学金以及2011年国家科学基金会职业奖。他是Solid Earth Sciences主编、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 American Mineralogist, Science Bulletin, Frontiers in Earth Sciences副主编、Geostandards and Geoanalytical ResearchScience China编委。

 

  朱弟成,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00年以来,一直从事青藏高原的岩浆作用与特提斯演化研究。主要应用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年代学方法,研究早新生代(40 Ma)以前青藏高原的形成和演化。近年来,提供了拉萨地体起源于澳大利亚大陆北缘而不是印度大陆北缘的直接证据,揭示了拉萨地体的中生代岩石圈成分结构,发现并命名现今分散在西藏南东部和澳大利亚南西部的Comei-Bunbury大火成岩省,从岩浆岩角度论证了印度-欧亚大陆初始碰撞的时间(约55 Ma)和过程。发表SCI论文80余篇,6篇第一作者论文入选ESI高引用率(Top 1%)论文,3篇先后入选ESI热点(Hot Paper)论文,2篇先后入选2011年、2013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SCI总引2700余次,入选爱思唯尔2014年、2015年高被引榜单中国高被引学者,进入美国信息科学研究所(ISI)基本科学指数地球科学领域高引用率科学家排名录。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排名第3)。Lithos编委(2015.7-)和客座主编(2015),Geodinamica Acta编委(2015.11-),地学前缘助理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