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赵文津资深院士主编的《中国地震预报实践探索之路》一书正式出版发行。
该书从三个部分阐述了中国地震预报实践探索之路,第一部分主要聚焦于李四光、顾功叙和翁文波等先辈们提出的开展地震预报的深入实践,倡导坚持专群结合、多学科结合、预报与研究结合等方式探索地震前兆;第二部分回顾了中国海城地震、松潘地震预报成功和取得减灾实效的经验,以期通过震例回顾厘清中国不同类型地震的早期、中期和短临地震前兆异常的特点,探索走前兆预报之路;第三部分是介绍一些地震预报方法的探索,如震磁法、地震电场法、卫星热红外探测、利用卫星红外云图的震相云,以及地震云法等针对大地震的预测方法。
迄今为止,地震预报是世界公认的尚未解决的科学技术难题。几百年来人们关注地震,祈望着能在震前“打个招呼”,以使人们可以采取措施避免或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1966年邢台大地震开始了我国地震预报的实践探索。但针对地震能否预报和走哪一条路线进行地震预报,国内和国外科研人员也一直处于争论之中。该书由一些地震预报专家和志愿者共同撰稿,目的是希望从客观角度,回顾过去几次大地震预报工作的基本经验和存在问题,以汲取经验提出改进的建议。该书的出版,不仅为外界了解地震及地震预报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对于推动地震预报实践研究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