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提升研究生科技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培养质量,我院设立研究生科技创新奖学金,激励研究生在从事高水平科学研究和实践创新中取得优异成绩,本年度的评选工作于近日结束,共5名研究生获得一等奖学金,10名研究生获得二等奖学金。他们通过不懈的坚持和努力,取得了突出的成果,为我院科技创新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下面让我们一睹他们的风采。
一等奖学金获得者
侯礼富,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所2022级构造地质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为中国地质科学院力学所仝亚博研究员。曾获博士生国家奖学金、程裕淇优秀研究生奖、一等学业奖学金和三好学生等荣誉称号。
在学习和科研中,我始终秉持求真务实的态度,参与了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研究成果揭示了青藏高原多块体汇聚与龙门山构造带的构造演化关系,提出了地块间差异运动对青藏高原东南缘新生代走滑断裂系统活动演化的控制机制,并揭示了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变形中心东南向迁移的过程。这些成果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在《Tectonics》和《Gondwana Research》上。
在成长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坚持和努力的重要性。科研工作虽然艰辛,但从未退缩,而是将这些挑战视为成长的阶梯。面对挑战和困难时,我始终保持积极的态度,深入思考,不断尝试新的解决方案,我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展望未来,我满怀憧憬,希望在地质学领域继续深耕,探索更多未知的奥秘。我相信,通过不断努力和探索,一定能在新一轮的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朱鑫祥,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2021级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博士研究生,导师为侯增谦院士和刘琰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碳酸岩型稀土矿床。博士期间获程裕淇优秀研究生奖、地质所“优秀博士研究生奖”,地质所“博士研究生学术报告二等奖”,2023年“第十六届全国矿床会议优秀报告奖”等荣誉和国家奖学金。
我积极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重点基金、国家重大研究计划。在导师团队的指导下,开始从深地角度思考稀土元素的成矿机理这一科学问题。逐渐认识到:板片运动是地球物质循环最关键的驱动力之一,地表矿床则是物质循环中成矿元素得以富集的关键节点,要从壳-幔循环的角度研究,厘清稀土元素成矿的关键影响因素,提出俯冲带中稀土元素的底劈作用对其成矿具有关键的影响这一认识,同时也认识到稀土元素的循环和成矿是一个多元共轭的体系,碳、磷等元素对稀土元素的行为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影响。研究成果刊登于国际知名地学刊物《Geology》和《Ore Geology Reviews》上。
在未来的科研工作中,我将继续深入开展研究,并与实例矿床进行对比,完善稀土的迁移和成矿模型,使之能够运用于稀土找矿的工作之中,为祖国的地质事业发展添砖加瓦。
张田田,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所2020级地质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为殷跃平院士和李滨研究员,博士期间曾获得中国地质科学院“三好学生”、“程裕淇优秀研究生奖”、“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程裕淇优秀博士论文奖”、“学术报告一等奖”等荣誉。积极参加第十九届、第二十届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学术会议并作口头报告。曾任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滑坡与工程边坡分会秘书。
主要研究方向为工程地质与地质灾害机理,聚焦超高位超远程地质灾害链动力学响应机制研究。长期在青藏高原地区从事流域性地质灾害野外调查工作,克服了高寒缺氧的工作环境。在超高位超远程地质灾害动力学成灾模式、弯道超高、侧向侵蚀机理等方面取得重要理论成果与工程实践,从理论上建立了碎屑流速度、压力与沟谷地貌参数之间的数学关系,进一步揭示了弯曲地形条件对碎屑流动力学及运动学规律的影响。基于上述成果,发表学术论文8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在《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Geomorphology》、《Bulletin of Engineering Geology and the Environment》等国际知名工程地质期刊发表SCI论文4篇。
作为即将踏入社会的新时代青年,必将自己之所学投入到祖国建设中。以民族复兴为己任,以实际行动回报多年来祖国、社会、学校对我们的培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陈港,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2021级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博士研究生,导师陈懋弘研究员。曾多次获得国家奖学金、中国地质科学院三好学生、中国地质科学院优秀毕业生、北京市优秀毕业生等校级荣誉,并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硕博连读阶段的所有课程。
我从小对大自然有着浓厚的兴趣,高中时期便立志要成为一名地质学家。大学期间,积极参与各类学术活动和科研项目,逐步培养了严谨的科研态度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作为本科生,参与了多个野外实习项目,从中国西部的沙漠到南方的山地都留下了我的足迹。这些经历不仅增强了我的专业知识,还锻炼了独立解决问题和团队合作的能力。在研究生阶段,研究重点是华南地区上古生界与裂谷有关的火山碎屑层序及其矿床成因。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实验室分析和多学科交叉研究,在成矿构造环境、成矿时代及成矿物质来源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并在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了2篇国际SCI和5篇中文核心学术论文。这些研究不仅为地质学领域提供了新的见解,还为实际矿产勘探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望未来,我希望继续深入研究地质学领域,特别是矿床成因和矿产资源的形成机制。计划在博士毕业后,进一步拓展自己的科研视野和技术能力,同时也希望能够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生产,为国家的矿产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贡献自己的力量。我坚信只有不断学习和探索,才能在科学的道路上取得更大的突破。期望未来能够带领一支优秀的科研团队,解决地质学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并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我的目标不仅仅是成为一名卓越的地质学家,更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推动地质学科的发展和进步,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支持。
吴琼,中国地质科学院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联合培养2019级构造地质学博士研究生,培养单位为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导师为Marie-Luce Chevalier(马晓丽)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活动构造及断裂作用。
博士期间,以中国大陆内部地震活动性极强的鲜水河断裂带为研究对象,围绕其变形行为及变形机制开展大量研究工作,以第一作者在《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olid Earth 》上发表1篇论文、在《岩石学报》发表2篇论文,均被SCI收录。研究成果第一次正式报导鲜水河断裂带具有长期蠕滑变形行为,并针对其强震频发机理提出新的认识,即深部流体促进蠕滑断层局部强化和地震破裂,挑战了“流体弱化断层”的传统观点,在蠕滑断层地震机理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理论创新与突破,并对川藏铁路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以及区域防震减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博士培养期间,多次跟随导师深入新疆、西藏、青海和四川等地开展大型地震断裂带变形作用和强震发生机制的野外调查,连续三年承担鲜水河断裂带科学钻探工程(XSHD)钻井现场岩心编录任务,培养了浓厚的科研兴趣和较强的学习、科研及野外工作能力。希望未来继续在科研工作中砥砺前行,在大型地震断裂带力学行为和地震机制方面取得更多突破,为国家防震减灾事业贡献力量。
二等奖学金获得者
闫怡秋,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2022级地质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为郭长宝研究员,研究方向是地质调查与风险评价方向。在学期间成绩优良,曾先后获得“中国地质科学院三好学生”、“中国地质科学院博士研究生一等学业奖学金”、2023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优秀研究生报告奖”等奖励;担任SCI期刊《Catena》和《Bulletin of Engineering Geology and the Environment》审稿人。
博士期间曾参与多项中国地质调查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主要围绕青藏高原东缘重大工程规划建设区地质灾害与地质安全风险防范需求,开展了流域性大型深层滑坡的早期识别、成灾机理与风险评价等相关研究,目前以第一作者在SCI/EI期刊发表论文4篇,以合作作者发表学术论文10篇,作为共同发明人获国家发明专利3项;博士期间取得以下创新性成果:①提出了深切峡谷区大型深层古滑坡差异性复活变形机制;②构建了融合InSAR-LiDAR与数值模拟的高位滑坡灾害链评价模型。
在未来始终秉持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求真精神,向身边优秀的榜样学习,对标争先、时刻保持着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星光不负赶路人,时光不负实干者,在逐梦圆梦的征途中务实创新,勇毅前行。
刘阳,中国地质科学院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020级地质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单位为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导师为姚鑫研究员。曾获院级三好学生和优秀班干部等荣誉称号。
笃志勤学,做地质信息领域复合型创新人才。目前国家地质灾害调查与防治领域信息化、数字化的高速发展,我毅然决定从事与地质灾害调查紧密相关的地质信息创新技术研究。作为骨干成员参与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以第一作者发表国际SCI论文3篇,包括Top期刊RSE一篇,获批软件著作权4项。
学用相长,在实践中加强磨练长本领。在导师的引领下,我深入参与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作为骨干成员参与研发了面向InSAR滑坡观测结果自动解译的变形机理+深度学习模型和像素级空间域升降轨InSAR图像融合技术框架,并在金沙江流域及重点水电站开展了实际应用,实现了大空间范围、复杂地表条件下分散分布的活动滑坡的全面识别。
回馈集体,与同学们携手进步共成长。我乐于分享科研经验,协助参与了多项同门的科研工作。同时积极参与国内外的学术交流活动,努力推广团队的科研成果,多次在国际工程地质与环境协会(IAEG)年会、全国雷达干涉测量学术研讨会等学术会议上进行交流报告。
未来,我将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信念为指引,继续在地质工程领域深入探索,为国家地质灾害调查与防治做出应有的贡献。
刘殿鹤,中国地质科学院与北京大学联合培养2020级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单位为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导师为刘成林和王春连研究员。
作为主研人员参与了中国地质调查局江西赣南—福建浦城地区萤石硼资源调查项目,编制野外施工方案,指导硕士生进行野外地质填图,充分地了解了地表萤石矿露头和工作区地质特征;对物化探异常进行深入总结与分析,在细致的工作基础上选取有利的萤石成矿部位布置钻孔,最终取得了重大的找矿成果,在福建、江西提交了4处萤石矿产地,圈定了数十处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综合异常,新发现矿(化)点32处,圈定找矿靶区8处,估算萤石矿资源量(CaF2)504.97万吨。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对华南地区武夷山萤石成矿带的萤石成矿规律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并总结了高效可行的立体找矿方法,对后续的萤石找矿提供了借鉴与参考;同时该找矿成果为我国华南优质萤石产业基地提供了资源保障,为我国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资源支撑。在导师的指导下发表了4篇国内外文章,包括2篇国际SCI二区文章(Ore Geology Reviews)和2篇中文核心期刊(岩石矿物学杂志和地球学报),主要成果系统地研究了古太平洋板块在中生代以来对华南板块的强烈俯冲碰撞对萤石的主导控矿作用,对成矿带内典型萤石矿床的地质特征和矿床成因进行了重点剖析,为后续华南地区的萤石矿勘查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矿产资源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保障国家矿产安全是地质人的崇高使命与责任,是人生价值的重要体现。今后将继续传承地质前辈的“三光荣”精神,积极投身于地质事业,用知识和汗水回报社会,为祖国寻找丰富的矿藏。
陈新凯,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2021级地球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为周振华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关键金属成矿作用。硕士期间曾获国家奖学金、程裕淇优秀研究生奖、程裕淇优秀学位论文奖、北京市优秀毕业生、全国地学研究生论坛优秀报告奖等奖项。
参与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等国家级科研项目。对大兴安岭地区稀有金属矿床的成因机制展开研究。主要取得以下研究成果:(1)阐明了大兴安岭锡铜、铌钽矿床的深部岩浆过程和成矿机制,构筑了成矿模型;(2)总结了锂铍铌钽成矿特征和成矿规律,提出找矿方向;(3)汇总了中蒙俄经济走廊矿产、油气资源储量、分布、开发利用现状与潜力,为资源安全保障提供了支撑。这些成果以第一作者发表在《Ore Geology Reviews》、《岩石学报》等SCI期刊,并在科学出版社参与出版专著一部。
科研过程虽然艰辛,但是取得的科研成果让我更加自信,也深刻体会到知识的力量和科研的魅力。在失败与成功交织过程中要多和老师同学交流,及时调整心态。同时,要积极提出科学问题,发现问题后更需要大胆猜想,小心论证。在以后的科研生活中,一定会更加努力、认真踏实,不骄不躁的潜心研究,为国家的能源资源战略需求服务。
唐文浩,中国地质科学院与合肥工业大学联合培养2020级地质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单位为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导师为叶会寿研究员。曾获得国家奖学金、程裕淇优秀学位论文奖、第十六届全国矿床会议优秀报告奖、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生学术报告三等奖、2020-2024博士研究生一等学业奖学金及中国地质科学院三好学生称号。
主要从事金矿的成矿作用与富集机制研究。通过对崤山地区的综合研究,精确厘定崤山地区金矿的成矿年龄,建立崤山地区成矿作用模式,并以第一作者在国际一区SCI《Ore Geology Review》刊上发表了3篇论文。此外,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与中国地质调查局“大宗紧缺战略性矿产重点远景区矿产地质调查”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板内环境斑岩型金矿成矿机制研究:以豫西熊耳山祁雨沟矿区斑岩型金矿为例”,深入研究了斑岩型金矿床的形成和分布规律。学以致用,多次赴河南三门峡、新疆巴楚、湖南宜昌等地进行野外地质考察,磨练自己意志,积累大量宝贵的实践经验。
未来,我将在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继续从事矿床学研究工作,希望通过自己的研究,解决矿产资源勘探和开发中的关键科学问题,为国家资源战略提供有力支持,积极投身于国家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建设中,做出自己的贡献。
高浩源,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2021级地质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为殷跃平院士和李滨研究员。
主要围绕青藏高原高位远程灾害链动力学机理开展研究。参加多项国家重点项目,包括西南山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西藏自然资源厅及国家重大水利水电建设等多项科研项目,长期奋战在西藏野外一线,克服高原缺氧、山区浓雾高寒恶劣环境条件,为国家重大工程建设艰苦奋斗,勇于奉献。在学期间共发表论文8篇,第一作者发表国际SCI论文二篇(一篇Q1分区,一篇Q2分区)以及CSCD中文核心论文一篇,另合作发表国际SCI论文5篇(2篇Q1分区,3篇Q2分区),已合编出版专著一部。
在未来的日子里,无论千难万险,依然会砥砺前行,投身祖国地质事业,为国家地质行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刘睿男,中国地质科学院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联合培养2022级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单位为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导师为黄冠星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区域地下水水质与污染研究。曾被评为中国地质科学院“三好学生”,荣获学业一等奖学金、学术会议优秀报告奖等。
博士入学以来,参与自然资源部科技战略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地质调查项目以及社会横向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一直致力于研究地下水系统中典型劣质组分(如硝酸盐、硫酸盐、氟化物等)的迁移富集规律及其对人类健康的影响,识别了不同区域尺度地下水中典型劣质组分的空间变异性及其主控因素,首次揭示了地下水硝酸盐在热带岛屿农业区域中的迁移、转化和分布规律,阐明了城镇化背景下的复杂含水系统中硫酸盐的分布特征及其成因机制,促进了地下水水质与污染研究对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支撑作用,为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人类健康提供了有力保障。截至目前,合作发表SCI论文8篇,其中,以第一作者身份在Journal of Hydrology、Applied Geochemistry、Water等国际主流刊物上发表SCI论文3篇。
未来将继续秉持着对科研的热爱和执着,不断追求学术的卓越和创新,全身心投身于我国地下水污染与防治研究前沿领域,为保障我国地下水供水安全和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武亚威,中国地质科学院与北京大学联合培养2022级构造地质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单位为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导师为张建新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俯冲带的变质-变形互馈作用和韧性剪切带的流变学性质。在学期间担任地质研究所博士团支部书记,并获“2023年度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地质研究所2023年度优秀博士研究生”,“2024年程裕淇优秀研究生奖”以及“第十届变质岩专业委员会2024年学术研讨会优秀学生报告”等多项荣誉称号。
参与导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重点基金、联合基金、面上基金以及中国地质调查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在学期间共发表论文16篇,其中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3篇,其中英文一区SCI一篇,中文EI一篇,会议论文一篇,另合作发表发表文章13篇,其中SCI收录7篇,EI收录6篇。主要成果为限定出祁连地块北缘的早古生代大通韧性剪切带为原特提斯域的大规模侧向走滑贡献了数百公里的位移量。
科研生活无疑是枯燥的,但是要始终怀一颗好奇的心,在探索未知、解决难题的过程中寻找乐趣和成就感。同时,要主动和导师保持有效的沟通,及时修正科研思路和技术路线。面向充满挑战的未来,我将继续保持一颗勇于创新的赤子之心,实现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梦想,为加快建设我国科技强国的战略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杨舒婷,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所2023级地质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是姜光辉和朱同彬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植物氮素吸收和土壤氮素供应的耦合关系”。曾获2024年中国地质科学院“三好学生”;2022年中国科学院大学院“三好学生”。
在校期间主要围绕两项面上项目(断陷盆地石漠化区植被恢复过程土壤供氮能力与策略;西南岩溶区植被恢复过程优势物种氮吸收与土壤氮供应的关系)开展相关研究。目前以第一作者在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SCI 1区,IF=9.8)上发表一篇论文,该研究结果有效填补了岩溶区土壤氮转化过程的研究空白,并为系统理解全球氮循环的模式和驱动因素提供数据和理论支撑。
研究生阶段是人生中充满挑战又最具有价值得旅程,一次次从实验失败的惶恐中爬起,一次次面对浩瀚的专业知识海洋陷入深深的焦虑,这一切,在对未知领域探索的执着与好奇面前都成为成长过程中的垫脚石。面对科研路途上的酸甜苦辣,要感谢支持我耐心指导我的导师,也要感谢充满正能量的朋友。最后,要庆幸自己面对失败时不是一味的精神内耗,而是积极的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热爱可抵岁月漫长,还有保持好奇心”。希望未来能够继续投身到土壤氮素循环和植被氮素利用的相关研究中,争取为我国西南地区的生态恢复做出贡献!
刘丽君,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2023级地球化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为朱同彬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岩溶区生态恢复与元素循环。曾获中国地质科学院三好学生和第二十二届青土会“研究生优秀报告奖”等荣誉。
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西南岩溶区植被恢复过程优势物种氮吸收与土壤氮供应的关系”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喀斯特坡耕地水土流失阻控及水资源调蓄利用技术”等项目,针对西南岩溶石漠化植被恢复缓慢且受氮素限制问题,克服了地质条件复杂和交通不便等困难,开展了野外调查研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Geoderma》《Plant and Soil》,阐明了西南岩溶石漠化区造林后植物和微生物生长的氮限制程度与土壤氮有效性之间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从土壤氮循环角度丰富和完善了植物‒土壤互馈理论体系,解释了石漠化区植被恢复缓慢的氮限制机理,为西南岩溶石漠化区植被恢复物种选择和生态服务功能提升提供了理论依据。
研究生阶段是一个不断考验、挑战和突破自我的过程。自律是基础,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进行一系列持续性和深入性学术活动,包括广泛阅读整合相关文献、学习新理论和方法、精心设计和完成实验、准确分析实验数据以及撰写论文。同时,需要积极与导师、同行、团队成员进行交流和合作、勇于面对失败和始终保持对学习的热情。
围绕岩溶石漠化区单一造林土壤氮有效性仍较低问题,希望在未来可以从固氮物种和植物多样性角度继续在西南岩溶石漠化区开展生态恢复研究,为区域石漠化治理提供技术支撑,以高水平科技成果助力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