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介绍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旨在吸引和鼓励在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方面已取得较好成绩的海外优秀青年学者(含非华裔外籍人才)回国(来华)工作,自主选择研究方向开展创新性研究,促进青年科学技术人才的快速成长,培养一批有望进入世界科技前沿的优秀学术骨干,为科技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2025年优青项目(海外)项目条件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具有良好的科学道德,自觉践行新时代科学家精神;
出生日期在1985年1月1日(含)以后;
具有博士学位;
研究方向主要为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
在取得博士学位以后至2025年4月15日前,一般应在海外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研发机构获得正式教学或者科研职位,且具有连续36个月以上工作经历:在海外取得博士学位且业绩特别突出的,可适当放宽工作年限要求;
取得同行专家认可的科研或技术等成果,且具有成为该领域学术带头人或杰出人才的发展潜力;
申请人应尚未全职回国(来华)工作,或者2024年1月1日以后回国(来华)工作。获资助通知后须辞去海外工作或在海外无工作,全职回国(来华)工作不少于3年;
执行中央有关部门关于国家科技人才计划统筹衔接的要求。同层次国家科技人才计划只能承担一项,不能逆层次申请。
招聘方向
地质学类、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类、地球物理学类等和地质大数据研究方向。
相关待遇
提供具有竞争力的年薪;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直接资助100-300万元的科研启动经费,我院提供100-300万元科研启动经费,入职后全力支持领衔国家级项目;
提供北京市区公寓周转房。提供优良工作办公空间和必要的实验室条件;
鼓励、支持团队引进(条件另议);优先招收研究生和博士后;按政策规定协调解决北京户口;安排家属工作,协助子女就学。
依托单位介绍
中国地质科学院1956年建院,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最早建立的少数几个科学研究院之一,也是我国地质专业齐全、规模最大、技术力量雄厚的社会公益类地学科研机构,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从事的地质研究领域包括基础地质、矿产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岩溶地质、环境地质、深部探测、物化探勘查技术、岩矿测试技术、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等,主要任务是通过创新研究,解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地质科学技术问题,为自然资源规划、管理、保护与合理利用提供决策依据;为自然资源部参与国家宏观调控提供参谋和咨询;为地质调查和找矿突破提供科技支撑,培养高级地质科技人才,服务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攀登地球科学高峰。
中国地质科学院自建院以来,先后完成万余项科研项目和任务,提交了大批科技水平高、社会效益明显的重要科技成果,获得了为数可观的国家级及省部级奖项,为新中国地质事业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谱写了辉煌的篇章。中国地质科学院创造性地提出了陆相生油论、多旋回大地构造学说、矿床的成矿系列概念等重要地质科学理论,发展了李四光创建的地质力学;指导发现了大庆等油田,使中国甩掉了“贫油国”的帽子;指导查明了粤北铀矿,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发现评价了新疆罗布泊钾盐矿、西藏盐湖锂矿、西藏甲玛多金属矿、西藏多龙铜金矿、川西甲基卡锂辉石矿等一批大型、超大型矿床。曾有42位院士先后在院工作过,其中包括李四光、黄汲清、谢家荣、李春昱、许杰、程裕淇、孙云铸等著名科学家。
中国地质科学院设有研究生院,具有2个博士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和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硕士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2个硕士二级学科学位授权点、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是目前自然资源部唯一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
中国地质科学院与国际地学界有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先后与4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百个国外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友好合作关系。组织实施了数百项国际合作项目,取得了一大批重要成果,有40多位专家在国际学术组织任职,其中1人获得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5人获得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称号,在引进、消化、吸收、发展和推广世界先进地质理论和技术方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报名方式及联系人
请有意向者将个人详细简历(含科研项目、论文、学历等证明材料)通过邮件方式发送至dkyzp@cags.ac.cn,邮件主题注明“海外优青申报+姓名+研究方向”,我院将安排专人与申报人员接洽后续相关事宜。联系方式如下:
联系人:崔老师 张老师
联系电话:010-68999625 010-68999137
电子邮箱:dkyzp@cags.ac.cn
单位网址:http://www.cags.cgs.gov.cn/
通讯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