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
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作为第一起草单位制定的国家标准《岩溶洞穴学术语》(GB/T 43217-2023)、《岩溶关键带监测技术要求》(GB/T 43216-2023)于2023年9月发布,2024年1月实施;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作为第一起草单位,依托广西平果喀斯特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编制的国家标准《岩溶区水土资源开发利用规范》(GB/T 43937-2024)和《岩溶流域碳循环监测及增汇评价指南》(GB/T 43932-2024)于2024年4月发布, 2024年8月实施。
1.《岩溶洞穴学术语》是国内首次洞穴专业性标准,涉及到岩溶洞穴学的地质、地貌、水文、古气候、气象、生物、旅游、文化、体育等多个方面,适用于洞穴勘察、开发、保护、旅游管理,以及科研、科普、教学、学术活动等方面的语言交流和文字表述。而且《岩溶洞穴学基本术语》精选的参考文献为使用者提供了“按图索骥”的有利途径,使其通过词条和参考文献了解更多与其专业有关的更丰富知识。
2.《岩溶关键带监测技术要求》主要技术内容包括岩溶关键带站网体系构建与运行;岩溶关键带物质循环监测指标筛选及体系构建,建立监测标准。关键技术有多参数高分辨岩溶关键带碳、水循环远程自动监测技术及数据平台。从岩溶关键带类型划分、监测站点布设原则、监测工作原则、监测指标、监测数据汇交与处理、监测信息共享与服务等方面,详细指导在不同类型岩溶关键带进行监测的技术方法。监测技术标准的制定填补了国内外在岩溶关键带进行监测的技术空白,充分反映了国内外行业的水平。监测技术标准对建立岩溶关键带监测指标体系和站网建设,脆弱岩溶环境保护,乃至引领全球岩溶关键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3.《岩溶区水土资源开发利用规范》(GB/T 43937-2024)规定了岩溶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岩溶区水资源高效利用、岩溶区土地整理、岩溶土壤改良、岩溶区水土保持、岩溶洼地内涝防治等内容。此规范对岩溶区开展水资源开发利用、水土资源合理调配、水土保持和内涝防治等科学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4.《岩溶流域碳循环监测及增汇评价指南》(GB/T 43932-2024)规定了岩溶碳循环调查技术方法和要求,建立了岩溶碳循环数据库和岩溶碳汇潜力评价指标体系,明确了岩溶增汇潜力的调查方法。此规范对于岩溶碳汇潜力评价,固碳增汇技术途径研发,服务国家和地方增汇需求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二、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
由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研制的国家标准方法《土壤、水系沉积物 碘、溴含量的测定 半熔-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GB/T 42248-2022)和《土壤、水系沉积物碘含量的测定氨水封闭溶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GB/T 42333-2023)分别于2023年4月1日和2023年7月1日实施。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广泛应用于痕量、超痕量元素分析研究工作中,是目前最强有力的元素分析技术,在地质化探分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其相关的国家标准方法较其他分析方法相比还十分欠缺,直接影响了其在实验测试工作中的发展和质量技术水平的提高。实验测试中心将新建立并广泛应用的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测定土壤、水系沉积物中碘、溴含量的分析新技术、新方法制订为国家标准方法。通过将测定溶液调节为碱性范围,有效避免了碘挥发损失及进样系统记忆效应问题。方法检出限低、操作简单快速,其发布实施完善了我国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分析方法标准体系,对于开展碘、溴的生态环境调查及其与人体健康关系等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三、中国地质科学院
由中国地质科学院牵头编制的行业标准《深部矿产远景调查技术要求》(DZ/T 0477-2024)于2024年10月1日起实施。
《深部矿产远景调查技术要求》针对地下500~3000米深度的固体矿产地质调查,规定了深部矿产远景调查的目的任务和工作程序,明确了资料二次开发、深部调查内容和方法(包括矿产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深部调查方法和方法组合)、三维地质建模、深部成矿预测、质量控制与成果编审等方面的技术要求,内容齐全、层次清楚、结构完整、科学合理。标准面向国家矿产资源需求,拓展地质找矿深部空间,满足深部矿产远景调查全流程工作要求,对地质找矿突破具有引领作用,体现了标准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可以有力地指导我国深部矿产远景调查工作,高质量服务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和地球深部探测与矿产资源勘查国家重大专项等国家战略。
四、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牵头编制的行业标准《覆盖区区域地质调查规范(1:50000)》(DZ/T 0476-2024)于2024年10月1日起实施。
《覆盖区区域地质调查规范(1:50000)》,以地球系统科学理论为指导,以问题、需求为导向,综合运用地表地质调查、现代地球探测技术方法和现代信息技术,加强覆盖区基础地质研究,强化产品设计与服务,切实推进地质填图与科学研究深度融合。该规范明确规定了覆盖区区域地质调查的目的任务、调查内容、精度要求、主要技术方法、实施工作过程与图件编制和报告编写等相关要求,为规范和指导我国不同类型覆盖区1:50000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以第四纪松散沉积物为主的覆盖区,是我国重要经济区、重大工程建设区、重要城镇密集区、生态环境脆弱区等主要分布区,也是研究地球圈层相互作用与地表过程的重要载体,开展覆盖区1:50000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对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助力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创新发展地球系统科学等具有重要意义。
五、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
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作为第一起草单位编制的《钻孔电磁波法技术规程》、《无人机航空磁测数据采集技术要求》和《地球化学浅钻测量技术规程》3项行业标于2022年11月1日起实施。
1.《钻孔电磁波法技术规程》的制定,规定了钻孔电磁波法的技术设计、仪器设备、野外工作、资料整理与图件编制、资料处理与解释、报告编写与资料提交等工作的技术要求。标准的制定,为促进地下电磁波法技术推广和应用、提高工作效率、保障安全生产和生态环境提供技术标准支撑。
2.《无人机航空磁测数据采集技术要求》的制定,规范了我国无人机航空磁测的数据采集工作,为无人机航空磁测的技术发展和推广应用提供支撑。无人机航空磁测已在我国能源、金属与非金属矿产资源勘查等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3.《地球化学浅钻测量技术规程》的制定,规定了地球化学浅钻测量方法的技术设计、野外工作、质量检查、样品分析及质量监控、数据处理与图件编制、异常查证与评价、成果报告编写与资料提交等技术要求。本标准的制定,填补了浅覆盖区面积性地球化学勘查的空白,将有效推动浅覆盖区找矿资源的勘查,促进地球化学勘查技术的进步,为我国地质找矿重大突破提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