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5月09日 星期六

发布时间:2025-11-10

盔籽类植物是已灭绝的种子蕨植物类群,起源于二叠纪古热带地区,在三叠纪于冈瓦纳中高纬度地区分布广泛且多样,但在侏罗纪-白垩纪的化石记录稀少。盔籽类植物在探究种子植物系统发育和进化以及被子植物起源研究中发挥独特作用并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

此前盔籽植物化石多数发现于冈瓦纳地区,侏罗纪至白垩纪盔籽植物化石记录稀少。在劳亚大陆之前仅有零星疑似盔籽类的记录,而缺乏确凿的木化石解剖证据,制约了对其系统发育和演化的理解。

由中国地质科学院蒋子堃正高级工程师领衔,联合沈阳师范大学古生物学院和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德国森肯堡研究院等国内外多家科研机构,在国际学术期刊《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中国科学-地球科学)发表了题为“A new exceptionally preserved corystosperm wood from the Jurassic of East Asia”的研究成果。报道了在中国辽宁北票侏罗纪地层中新发现的盗籽类植物木材化石,并命名为“中华风尾木”(新属新种)(Fengweioxylon sinense gen. et sp. nov.)(图1)。

中华风尾木的化石标本采集自距今约1.6亿年的侏罗纪中晚期髫髻山组地层中,并保存了完好的解剖构造。研究团队采用化石切片法,结合显微技术和聚类分析方法,对其解剖构造和系统学关系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中华风尾木隶属于裸子植物门、盔籽目、乌姆科马西科(Umkomasiaceae)科,为裸子植物密木型木材。总体而言,凤尾木属的次生木质部具生长轮,以分裂的楔形离心式次生木质部圆筒为解剖特征,管胞径壁纹孔多样,交叉场纹孔为罗汉松型且包含多种类型。这些解剖特征可以归为盔籽植物的木材类型。与冈瓦纳大陆已报道的盔籽类植物木材,比如埃尔查木属(Elchaxylon)、裂木属类型(rhexoxyloid)和环孔木属类型(kykloxyloid)相比,既有相似之处,也存在独特的差异。

中华凤尾木解剖特征显示其与三叠纪冈瓦纳地区盔籽类植物可能存在系统发育关系。研究团队采用相邻关联关系树的分析方法,揭示出中华凤尾木与阿根廷的静木属(Tranquiloxylon)聚为一支,再与裂木属(Cuneumxylon)和环孔木属(Kykloxylon)聚类,支持其属于环孔木属类型(kykloxyloid)木材谱系;埃尔查木属(Elchaxylon)因具有向心次生木质部但无髓周束的特征,位于聚类树基部(图2)。

因此,凤尾木的形态相似性和形态特征位置支持其与盔籽植物具有亲缘关系。该化石是劳亚大陆首个确凿的盗籽类植物木材记录,完善了盔籽植物的地理分布与时代记录,为研究种子植物系统发育及被子植物起源提供了关键解剖学证据。

本项目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 类)资助。

 

论文相关信息:Jiang Z, Tian N, Wang Y, Li F, Pei J, Uhl D, Li Y, Wu H, Ning Z, Hao R. 2025. A new exceptionally preserved corystosperm wood from the Jurassic of East Asia.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68(3): 803–810, https://doi.org/10.1007/s11430-024-1480-6

图1 中华凤尾木(Fengweioxylon sinense gen. et sp. nov.)的横切面及解剖特征示意图

 

图2凤尾木属和其他盔籽植物化石木材分类群的表型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