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5月09日 星期六

发布时间:2024-12-25
主要完成单位
自然资源部深地科学与探测技术实验室
主要完成人
侯增谦、王学求、刘琰、李以科、王安建、柯昌辉、周建、佘宏全、郑旭、高一航
成果简介
稀土在现代社会中极具战略意义。随着国际竞争形势的加剧和绿色工业的突飞猛进,亟需开展稀土资源的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近期,在碳酸岩型稀土成矿新模型的指引下,研究团队团队在内蒙古白云鄂博以西巴彦淖尔地区首次发现多处元古代(~1800Ma)火成碳酸岩体,并新识别出与之配套的碱性岩体和煌斑岩等杂岩体,其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指示该杂岩体源于地壳交代的岩石圈地幔。区内碳酸岩以钙质碳酸岩为主,规模较大,有别于白云鄂博已有镁质碳酸岩。基于1: 100万、1: 20万和1: 10万比例尺中-重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异常和航空遥感异常资料,采用1: 5万多粒级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分析、放射性测量等技术手段,进一步在杂岩体所在区内圈定出多处高含量(TREO>1 wt.%)稀土地球化学异常靶区和1处长约5.2 km、宽约1.2 km的稀土成矿新区。详细研究发现稀土矿化与碳酸岩-碱性岩相关热液关系密切,并显示出两期成矿特征(~1800 Ma, ~250 Ma)。稀土矿化地质体主要为元古代花岗片麻岩,主要稀土矿物为可供直接开采利用的独居石、褐帘石和氟碳铈矿。通过15个稀土元素评价体系,首次查明成矿新区内高价值稀土(镨、钕)占比约18~ 22% ,最高可达25 %。地表TREO最高异常值达3~ 5 wt.% ,显示了良好的成矿潜力和经济远景。本成果是继白云鄂博稀土矿床发现一百年以后的重要稀土新区新发现,有望取得重要找矿新突破。

1 巴彦淖尔地区矿化带中主要蚀变类型及其矿石稀土配分曲线

2 巴彦淖尔地区矿化带两期独居石赋存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