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5月09日 星期六

来源:中国矿业报 发布时间:2015-11-02
  10月23日,中国国际矿业大会地质公园与地学旅游发展专题讲座在天津梅江会展中心举办,这是中国国际矿业大会首次把“地质遗迹保护和地质公园建设”作为分论坛主题纳入会议内容。与会人员分享了我国地质公园与地学旅游发展的经验与成果。

  地质公园建设开新篇

  “地质公园的概念是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提出,建立地质公园的目的是保护地质遗迹及环境,促进科普教育,合理开发地质遗迹资源,促进地质公园所在地区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利用地学的理论和方法,吸收其他学科的精华,为旅游资源调查、评价、规划、开发、管理及保护工作服务,进而促进旅游事业的发展。”中国地质调查局党委委员、国家地质公园网络中心主任王小烈这样介绍了地质公园的起源。

  我国地质遗迹比较丰富,种类比较齐全,这在世界上也是少数国家之一。我国最先提出由政府部门组织建立国家地质公园,在世界上也是早期建立地质公园的国家之一。1999年,国土资源部在山东威海召开全国地质地貌景观保护座谈会,提出开始实施国家地质公园计划,为此成立了两个机构,一个是全国地质遗迹和地质公园领导小组,另一个是评审委员会,并颁布了一系列的文件和标准。

  我国国家地质公园建设如火如荼。据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副司长陈小宁介绍,2001年有11个国家地质公园获批,2002年是33个,2004年是41个……截至目前,我国共批准了185个国家地质公园。从我国国家地质公园的分布来看,基本遍布了全国31个省市,其中西部地区地质公园发展得比较好。

  据悉,为了响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建立世界级国家地质公园的倡议,我国从2013年开始申报世界级地质公园,截至目前全球已有120个世界地质公园,分布在全球33个国家和地区,我国有33个世界地质公园,大约占了四分之一。我国的地质公园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质公园管理模式,对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赞我国地质公园的建设工作发挥了开拓性的推动作用。

  陈小宁副司长表示:“多年来,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作为地质遗迹保护的职能部门,不断探索地质遗迹保护的方式,从单一的建立保护区,到开发和保护并用的地质公园,建立国家地质公园是保护地质遗迹最好的有效手段。”

  “我国的国家地质公园建设工作已走到了世界前列,而且有自己的特色,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力,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王小烈这样评价了中国地质公园在世界的影响。

  各地积极探索新模式

  据了解,广东青岚地质公园起步晚,规模小,总面积17.16平方千米,以流水侵蚀地貌为主,公园内的地质遗迹内容丰富多样,拥有温泉、瀑布、碧潭等景观,其中绿岛晴岚为国家4A级景区。

  对于该地质公园的建设,广东省潮州市饶平县县长林文锋表示,青岚地质公园始终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在实践中探索并形成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思路和措施。

  一是创新保护开发经营模式。地质公园的保护和开发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2012年公园所在的饶平县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只有4亿元,解决不了地质公园保护和开发利用所需要的投入。面对这个难题,在充分调研和考察的基础上,他们主动动员当地的旅游龙头企业参与地质公园的开发建设,采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合作模式,所有权为地质公园地方政府拥有,经营权按照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由企业自主投资,对地质公园进行开发利用,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并负责投资建设地热博物馆和其他的科普设施。

  二是强化政府主导,健全工作机制。青岚地质公园在推进保护管理和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开发放在第二位,完善规划管理机制。

  三是高标准高质量推进保护开发工作。在建设过程中,该县确立了打造精品地质公园的理念,在政府的主导下,依靠企业的资金,仅用三年的时间就把青岚地质公园建设成为地质观光、科普科考、休闲度假,生态旅游于一体的大型精品景区。

  青岚地质公园创新保护开发经营模式,采用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合作模式,强化政府主导,发挥企业作用,获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及经济效益。

  获得显著成效的还有阿拉善沙漠世界地质公园。在谈到地质公园的未来时,该地质公园管理局局长娜仁图雅充满了信心,她表示:“阿拉善地质公园如今已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将继续专注于沙漠地质遗迹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推进沙漠地学科普教育和科普研究,不断创新工作方法,严格按照世界地质公园建设与管理标准,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符合阿拉善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沙漠地学旅游管理新模式,让沙漠地学旅游从阿拉善走向世界。”

  另一个世界地质公园——天柱山世界地质公园则运用自身的优势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交流,向世界展示公园景观及各方面工作,而且工作非常有特色,也为我国世界地质公园建设、运行和管理作出了表率。

  首都圈地质公园之一——延庆世界地质公园目前正在编制3年行政纲要,地质公园主任尤宝军表示,该园的建设原则是“科研立园,持续发展,交流共赢”。同时,他还介绍了首都圈地质公园的整体情况,北京市目前共有8个地质公园,其中2个是世界地质公园,分别是房山世界地质公园和延庆世界地质公园,主要分布在北京市的周边山区,为生态涵养发展区,也是北京的绿色屏障。

  地学旅游借力蓬发

  地质遗迹保护和地质公园建设在全国乃至世界越来越受到重视和关注,地学旅游也在地质公园建设中得到发展与推广。

  我国一些学者最早提出地学旅游,地学旅游在我国已有近30年的发展时间,现在已成为一个初具规模的科学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田明中教授认为,地学旅游主要是研究旅游业中所涉及的地理学与基础科学的问题,重点是推动旅游业开始走向科学旅游。在他看来,地学旅游经历了4个发展阶段:

  一是孕育阶段。1979年,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引动了我国旅游业的起步。当时,地学界便积极运用地球科学知识为旅游业服务,但还处在摸索阶段。1985年之后,我国先后召开了全国旅游地学研讨会,成立了中国旅游地学研究会筹委会。

  二是初创阶段。一系列的学术年会召开,建立了省级地学旅游组织,制定编写旅游地学概论等,对培养我国旅游业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是成长阶段。1992年,中国旅游地学研究会成立;1996年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在北京召开,向与会的120多个国家的6000多名地学家介绍了地学旅游。在此阶段,我国培养出首批地学旅游硕士、博士,并积累了地学旅游的理论知识及人才,为建立我国地质公园体系奠定了基础,并促成了我国国家地质公园的诞生。

  四是开拓阶段。我国开始申报和建设国家地质公园,世界级地质公园开始在中国诞生和发展。2005年,中国旅游地学研究会正式更名为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分会,全面为旅游业提供服务,更加注重为地质公园的健康发展服务。这个阶段是我国国家地质公园发展的里程碑。

  对于地质公园中的地学旅游线路设计,田明中教授认为“要能反映这个公园地质遗迹特色和价值的地学旅游,保证安全性、可达性、科学性、特色性、系统性和可持续性。”

  发展成就与未来方向

  在国家地质公园建设制度方面,陈小宁副司长介绍,首先是申报和审批制度,国家地质公园实行资格申报与授予、批准命名分开审核的制度。国家地质公园的申报条件一是地质遗迹的科学意义;二是地质遗迹的科普和美学价值,还要展开相应的宣传;三是地质遗迹要有一定的规模。程序主要经历3个阶段,一是资格评审;二是规划建设;三是批准命名。申报单位由公园所在地的县、市、省人民政府,两年申报一次,获得资格后编制国家地质公园规划,并有3年的建设期。

  据了解,我国地质公园建设如今已走过了10年的发展道路,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具有一些优势。2013年,我国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为非洲国家举办了国家地质公园和地质遗迹保护的培训班。

  陈小宁副司长认为,我国地质公园建设主要取得了四方面成就:一是有效保护了地质遗迹资源;二是推动了地学科普和科研工作;三是极大地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四是促进了国内外合作交流。

  具体而言,地质公园建设有效促进了地质遗迹的保护,节约集约利用自然资源,为科学研究和科学知识普及提供重要的场所,以提高公众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赋予旅游新内涵,创建地质工作服务经济社会的新模式,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在地质遗迹保护方面,地质遗迹调查评价建立了地质遗迹数据库,在保护区内设立监测点,划定保护区级别,加强对游客和周边居民的宣传教育,减少人为破坏,对地质遗迹景观进行修理、修复,减少自然风化,制定一些地方法规和地质遗迹保护的规范。

  据了解,目前全国有300多个地质公园开展了地质科普活动,地质公园现已成为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研究的科研基地,建立科研教育基地200多个,招募志愿者8000多人,业内人士发表论文并开展交流活动,推动了地学科普科研工作。各地质公园都有自己的中英文网站,加强了国际交流,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公园之间建立了姊妹公园,现有48对姊妹公园。

  每个地质公园有义务保护遗迹,共同分享经验成果,促进科学研究,提高地质公园和地质遗迹的影响力和知名度。通过分享经验,建立最好的区域科持续发展模式,给当地带来益处,实现共同发展,多方共赢。